设为首页|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企业新闻 >
企业新闻
祭奠“九一八”,缅怀革命烈士
发布时间:2014-09-18 09:10 来源:华电国威
  83年前的今天,日本帝国主义在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从此,中国人民揭开局部抗战的序幕,直至1945年抗战全面胜利,历时14年。其间,无数英烈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公平正义,舍生取义,壮烈牺牲。
 
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奉天事变、盛京事变、满洲事变、柳条湖事变等,是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日军以中国军队炸毁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为借口而占领沈阳。事变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矛盾激化,而日本军部主战派地位上升,国会和内阁总理大臣权力下降,导致日本全面侵华。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  9月18日被中华民国政府视为国耻日。为永远铭记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勋,今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经过查阅,发现其中有湖北籍抗战英烈13人。他们牺牲时都正当壮年——最年轻的丁思林,仅26岁;最年长的项英,也只有43岁。以下简述其人其事,以志纪念,缅怀革命先驱。
(1904-1938,钟祥人)周卓然

  带伤重返前线 黄埔悍将战死

  1904年出生在钟祥市丰乐镇。黄埔军校第6期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长、骑兵旅副旅长、旅长等职。

  抗战全面爆发后,周卓然随部开赴察哈尔地区,沿平绥路东段阻击日军。1938年4月,为策应徐州会战,打击日军,傅作义发动绥南战役,先后收复清水河、和林县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周卓然率部增援傅作义的第35军,在和林县察圪洞与日军岩田骑兵联队遭遇,激战两昼夜,击溃日军。周卓然在战斗中负重伤,回家乡养伤。

  1938年秋,前方告急,周卓然不顾伤情尚未痊愈,率部赶赴前线。途经山西黄河渡口风陵渡北岸时与日军遭遇,战斗中,中弹牺牲。年仅34岁。
(1907-1939,蕲春人)董毓华

  “一二·九”学运领袖 冀东抗日联军司令

  曾化名王春裕、王仲华等。1907年出生在蕲春县狮子口镇董冲。1933年7月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学习。9月,组织成立了中国大学学生救国会,任第一任主席,参与组织“一二·九”学生运动。

  1938年7月,冀东大起义爆发。他亲临前线,率部收复北宁铁路以南失地,并在友军配合下,一举攻克滦南、乐亭两县城。后因敌人集结重兵反扑,部队被迫向平西转移。10月,率部冲破敌人的重重围堵,到达平西。在平西整训期间,被任命为八路军冀东抗日联军政委,后又任联军司令员。1939年6月,因积劳成疾,身患重病,在涞水县蓬头村军区医院病故。年仅32岁。

  为纪念先烈,蕲春县建立了以董毓华名字命名的毓华中学。

(1907-1941,襄阳人)罗忠毅

  指挥苏南游击战 重围中激战牺牲

  原名罗宗愚,1907年出生在襄阳。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后到瑞金入红军学校学习。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在闽西南地区坚持3年游击战争。

  抗战全面爆发后,参与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参与指挥水阳伏击战、官徒门奇袭战等战斗。1940年7月新四军江南主力北渡长江后,留苏南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1941年4月任新四军第6师参谋长兼16旅旅长。同年11月28日,日军纠集3000余兵力,突袭江苏省溧阳县塘马村。罗忠毅为了使机关安全撤出,指挥阻击部队竭力拖住日军,陷入敌军重重包围,战况空前激烈。终因寡不敌众,罗忠毅和270余名指战员全部牺牲。时年34岁。

  2009年,罗忠毅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1910-1942,红安人)杨宏明

  率两个团反攻日军 亲自上房用机枪扫射

  1910年出生在红安县二程镇三里岗村。曾参加黄麻起义、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

  抗战全面爆发后,奉命到华北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41年秋至1942年春,调任冀南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

  1942年4月,杨宏明率两个团攻打发动大“扫荡”的日伪军,他爬上房顶用机枪扫射敌人。敌人不甘心失败,月底又纠集大量兵力围攻。杨宏明指挥部队声东击西,成功突围。在突围中,杨宏明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2岁。

  新中国成立后,杨宏明烈士的遗骨与左权等英雄遗骨都移葬在河北邯郸烈士陵园内。河北临西县有条“宏毅大街”,即为纪念杨宏明和另一烈士孙毅民。

(1910-1943,麻城人)易良品

  参加晋冀豫奠基之役 指挥冀南反扫荡恶战

  1910年出生于麻城市顺河乡易家畈。1927年参与发动黄麻起义。曾参加长征并身负重伤。

  抗战全面爆发后,易良品任八路军第129师第772团团长,参加粉碎日军九路围攻的长乐村战斗,此次战役的胜利,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举行了奠基礼。

  1940年8月,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易良品率部全线攻击,参加破路。1942年,调任冀南军区第6军分区司令员。这年,日军对冀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合围”700余次,易良品率领军民无日不处于紧张的战斗生活中。

  1943年3月15日,分区在驻地冀县刘庄召开政工会议,又转移到枣强县杨庄宿营。次日,被敌军包围。易良品指挥与会人员分路突围,自己被子弹击中腹部。25日,因伤势恶化而牺牲。时年33 岁。

  1949年11月,易良品烈士的忠骨被移葬于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1914-1943,黄陂人)赵义京

  突围时身中数弹牺牲 原枣北县因他改名

  1914年生,黄陂人。曾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战全面爆发后,赵义京随八路军129师开赴太行,转战华北,开展游击战争。1939年9月,调任冀南军区第5军分区参谋长,后任副司令员、司令员。

  1940年冬,日军在华北进行“治安强化运动”,实施“铁壁合围”和“囚笼战术”。赵义京派若干小分队深入敌后,拔掉敌人薄弱据点。

  1943年8月30日,冀南第5军分区在枣北县开完全区大队长以上干部会议后,突然被2000多日伪军包围。赵义京指挥部队连续突围。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副司令员陈跃元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

  为了纪念两位烈士,枣北县改名为“赵陈县”。1984年,在当地西江官村,修建了赵陈烈士纪念碑。


丁思林(1913-1939,红安人)

  26岁团长阵亡 邓小平撰文悼念

  1913年出生在红安县(原黄安县,下略)杏花乡丁家岗。曾参加长征。抗战全面爆发后,1938年9月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新1团团长。

  1939年2月,在曲周县香城固伏击战中,粉碎了敌人破坏冀南根据地的阴谋。因表现出色,新1团被朱德赞誉为“模范青年团”。

  1939年7月5日,日军109师团107联队3000多人向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大“扫荡”。6日,丁思林率新1团在云族镇同敌人激战两天。8日,日军纠集兵力再次发动进攻,为掩护部队撤退,他主动阻击日军进攻。激战中,头部中弹牺牲。年仅26岁。

吴隆煮 (1914-1940,红安人)

  陈赓帐下虎将 百团大战中牺牲

  1914年出生在红安县曹门湾。曾参加长征。抗战全面爆发后,1937年底到1938年4月,随部队转战到晋东南地区,屡立战功。

  1938年5月29日,日伪军800多人偷袭八路军第129师386旅旅部驻地磁县彭城镇,吴隆煮率1营参加战斗,连续6次打退敌人进攻。陈赓旅长赞道:这一仗,胜利保卫了彭城。

  1939年11月任386旅补充团政治委员。1940年补充团改为17团,任副团长。

  1940年8月,参加百团大战。21日,吴隆煮率领战士与日军板津大队展开白刃格斗。激战中,吴隆煮为掩护通信员,中弹牺牲。

项英(1898-1941,武汉人)

  与叶挺陈毅创建新四军 多次粉碎皖南“扫荡”

  原名德隆,曾化名江钧、张成。祖籍武汉市江夏区舒安乡项家村,幼时就读于武昌育才小学。

  1920年领导布厂工人罢工。1922年出席中共二大。参与领导1923年京汉铁路大罢工、1925年沪西日商纱厂工人罢工。1926年,发动武汉工人配合北伐军攻克武昌。1928年2月至7月,任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常委。后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第一副主席等职。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与陈毅等一起,坚持艰苦卓绝的南方游击战争。

  抗战全面爆发后,任新四军副军长兼政委。在武汉与叶挺共同组建新四军军部。随后与陈毅等分赴各游击区,将南方八省13个游击区的红军和游击队编组成新四军。与叶挺一道,指挥部队多次粉碎日伪军对皖南的进攻和“扫荡”。

  1941年皖南事变后,辗转隐蔽。3月14日,在安徽省泾县赤坑山蜜蜂洞被叛徒杀害。

郭国言 (1913-1942,黄陂人)

  指挥作战时 炮弹在他身旁爆炸

  1913年出生在黄陂县(今武汉市黄陂区,下略)。1929年参加红军。经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随部队长征。1937年2月,进抗日军政大学二期学习。

  1937年9月,随八路军总部、第129师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940年任太行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兼山西决死队第3纵队副司令员。

  1942年2月9日,日伪军对根据地进行大“扫荡”。郭国言率部阻击进犯武乡县太有镇的日伪军。战斗进行至黄昏,敌人用大炮狂轰滥炸。郭国言一面指挥作战,一面观察敌情伺机转移。突然,一颗炮弹在他身旁爆炸,郭国言壮烈殉国。时年29岁。

  郭国言牺牲后,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称赞他为“最忠于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战士”。

  1950年,郭国言的遗骨埋葬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郑行福(1908-1943,红安人)

  从延安调往新四军 反“扫荡”中被俘遇害

  1908年出生在红安县檀树岗清水塘。1929年参加红军。曾参加长征。

  抗战全面爆发后,1938年3月,从延安调到新四军工作。1938年11月,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后任政治部主任。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7师供给部部长。

  1943年3月17日,日军第116师团和第15师团各一部及伪军共6000多人,分8路向皖江抗日根据地巢县、无为中心区大举“扫荡”。郑行福在反“扫荡”战斗中不幸被俘,押解到安庆遭日军杀害。

唐克威(1913-1943,枣阳人)

  打到最后一颗子弹 慨然饮弹自尽

  原名徐德乾。1913年出生于枣阳市七方镇徐桥村。1932年考入北平大学法商系。1935年在“一二·九”学生运动中遭逮捕,后被营救获释。

  抗战全面爆发后,历任冀鲁豫边区第3地委书记、第8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等职,被誉为勇于和善于开辟新区的“开荒干部”。

  1943年1月9日,唐克威抵达河南杞县南部,召开水东地委扩大会议,传来日伪重兵扫荡水东根据地中心区的消息。会议决定大家分散活动。1月27日,唐克威率百余人到达杞县东南边缘,与乘坐20多辆汽车的数百敌伪遭遇。唐克威想以河流阻挡敌军汽车队的前进,不幸坠马落入河中,他一边掩护战友,一边撕毁文件,当打到最后一颗子弹时,饮弹自尽。时年30岁。

  在枣阳市烈士陵园,存有杨得志、赵紫阳为唐克威烈士的题词。


杨学诚(1915-1944,黄陂人)

  清华学子投笔从戎 率部击毙日皇室成员

  又名奇山。1915年8月出生,黄陂人。1934年秋考入清华大学。1935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秋任中共清华大学支部书记。1937年5月,跟随刘少奇、彭真到延安参加中共全国代表会议。

  抗战全面爆发后,先后在北平、武汉、济南、南京等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6月后,曾任中共湖北临时省委委员兼青委书记、中共鄂中特委书记、新四军第5师鄂皖兵团指挥部政委等职。

  1939年3月31日,率应城县抗日游击队在公安寨设伏,击毙日军慰问团团长(日本皇室成员)及以下10余人。

  1943年初,他从鄂南返回江北,身患多种疾病,仍抱病工作。1944年3月,杨学诚随军转移,在大悟山北麓高家洼病逝。时年29岁。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吞并中国、称霸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而采取的一个蓄谋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骤。作为一名中国儿女,时刻应不忘国耻,奋发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