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百姓用上电,进入电气时代文明,既是民生工程,亦是德政工程。根据国务院部署,“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全部无电人口用上电的目标。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还有256个无电乡镇、3817个无电村、93.6万无电户、386万无电人口,主要分布在四川、新疆、西藏等14个省份。
1996年,山东省西红峪村实现户户通电,山东省成为全国首个实现户户通电的省份。尽管自2000年以来,国家已通过各种方式解决了607万户、2414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但剩下的无电地区无疑越来越难啃。
此前电监会的统计显示,按照营业区域内的无电人口划分,国家电网管辖区域内无电人口约占总无电人口的62.56%,南方电网占比为8.28%,其余地方电力企业占比约为29.16%。
目前,中国电网企业均已加大了对无电地区电网投入,将无电户通电列入工作计划,通过大电网延伸、开发利用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多种手段,加快解决中国无电村和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以国家电网为例,其2013年确立了“以大电网延伸供电为主,分散电源就地供电为辅”的原则,制定了全面解决无电问题的方案,计划投资243.8亿元(含川藏联网工程),通过电网最大限度延伸,解决了42.7万无电户、174.9万无电人口的通电问题。为确保“十二五”全部无电人口用上电,国家电网提出,争取提前到2014年基本完成电网延伸方式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而对于其余居住分散、大电网无法覆盖的17万户、77.7万无电人口,则由地方政府负责采取分散供电方式解决。
必须看到,目前的这些无电户大多处于偏远地区,山高水远、高寒缺氧、交通不便,施工环境恶劣,工程成本高。此前国家电监会大致估算,“十二五”期间要彻底解决全国无电人口问题,约需资金453亿元,年均91亿元。从公开资料测算,2011年—2012年,国家累计下达国家电网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投资计划43.7亿元,年均21.85亿元。这些与全国年均91亿元的无电地区投资总额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而目前执行的国家政策是,按照少数民族地区50%、其余地区20%的比例拨付资本金,剩余部分主要靠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在无电地区的电网建设上,国家目前只在建设前期有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然而,无电地区电网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等费用,仍没有相应的政策配套,同时,无电地区的电力建设也没有任何政策保证还贷渠道。
电监会曾经建议,国家将中央投资规模提升至300亿元,剩余的153亿元缺口由无电地区政府、电网企业采取对口支援等方式解决;此外,国家还应抓紧研究设立电力普遍服务基金。随着机构合并,电监会的政策建议能否作为备选政策就不得而知了。
关注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只是全国用电薄弱问题的重要一环,对此话题予以适当延展,就可以看到公共政策在此问题上可有更大溢出效应。所以,记者呼吁,国家相关部门还应尽快启动“送电下乡”政策,这是彻底解决农网建设薄弱问题的系统方案。
虽然,此前有过“送电下乡”呼声,但在全球金融危机大背景下的政策呼吁多少有些权宜之计。在目前大力推动城镇化的背景下,重提“送电下乡”决不是应景之需。要让农民用电和城市居民一样同网同价,即要把农村电价降下来。而要降低电价,就必须完成农电改造。记者以为,“送电下乡”若适时启动,则可从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将公共政策效果扩大。
首先,对于广大农民群体来说,“送电下乡”无疑会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可以方便自如地享受电气时代的文明成果,乃至互联网时代的文明成果,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在本质上促进城镇化发展。
其次,缩小城乡在用电方面的差距,“送电下乡”的作用不可小觑。众所周知,现在农村居民用电普遍比城市居民用电价格高,虽然各地的差异不一(当然农网薄弱导致线损较大致使农电价格较高的原因确实存在),但同网不同价是普遍现象。这种在用电方面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对农民的不公,所以尽早实行“送电下乡”有助于填补城乡二元鸿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城镇化建设。
然而,“家电下乡”并不只是降低农村用电价格这么简单,它既需要对农网等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也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政策、资金真正向农村薄弱地区倾斜。
简单归结,一揽子解决农村用电薄弱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拉动内需、助推城镇化发展的施政大计,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理应重视。
下一篇:济南电力实现氧化锌避雷器在线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