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云南还是风电新核准项目冠军。以“风花雪月”著称的云南大理,靠山头上不断竖起的风机坐实了“下关风”的称号。而2013年,云南的风电发展却呈现出大反转的景象。
“今年一个风电项目都没有批,在建的项目全部暂缓,我们这只能干着急。”云南一家风电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此前云南省能源局发布的风电场规划报告显示,云南全省可开发风电装机达3300万千瓦以上。而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云南建成投产的风电总装机规模仅175.06万千瓦,仅占可开发总规模的5%。云南还有95%的风电资源可开发利用。
两则通知叫停风电
事情源起于云南省发改委的两则通知。
据本报记者了解,今年4月1日,云南省发改委突然下发《关于暂缓建设在建风电项目的通知》以及《关于对全省投产风电场进行综合评估的通知》,叫停在建风电项目。
通知要求,“全省11个州市共41个项目,总装机195.35万千瓦的在建风电项目从即日起暂缓建设。”同时,通知要求“各州、市发改委督促业主做好风电项目现场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
据悉,暂停建设的41个项目全为4.95万千瓦及以下的小项目。对于何时恢复建设的问题,通知并未明确,只提及“待《云南省风电场规划(2011年)》获得批准后,省发改委适时安排恢复风电项目建设工作。”
“具体原因为何并不清楚,只是下文告诉我们是‘为促进云南省风电健康有序发展’。”云南另一家风电的负责人说,“对于叫停风电的作法,企业不太能理解,云南作为水电大省,有天然的‘风水互补’优势,每年10月至次年4、5月的枯水期恰好是大风季,空闲电网输送风电上网也有积极性。现在风电已经叫停了大半年,因为延误工期,项目无法并网发电,由此导致公司损失巨大。”
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云南地区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为2555小时,比2011年高出115小时,超过1890小时的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水火不容 风电受伤?
云南叫停风电建设引发外界猜想。
云南省电力设计院一位专家表示,云南省发改委从来都不赞成一窝蜂发展风电,“目前最需要的是有序开发,而不是‘大干快上’”。
不能否认的一点是,云南风电产业“大而不强”,各开发商圈占资源的热情远大于实际建设的热情。此外,大量风电场建成后,由于项目距离电网过远或与火电并网面临技术困难等原因而无法接入电网,出现有产出却无法送到用户手中的情况,产生不了实际效应。
部分风电企业的说法则是,云南省发改委因为环保原因叫停风电。“云南生态环境复杂,此前省里也将风电开发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和不确定四类。”
对于此种说法,一位资深电力行业人士并不赞同,“黑龙江也是林业大省,生态环境也很复杂,怎么没有叫停?究其原因,还是风电发展与水电、火电发展协调问题。”
中电联最新的数据显示,1-11月份,我国新投产电源项目主要集中在云南、四川和江苏。云南新增电源1406万千瓦,其中水电1352万千瓦。
云南电网的一份报告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此前,中国电力联合会副秘书长欧阳昌裕对外表示,今年汛期云南省当日最大弃水容量或达700万千瓦。云南电网公司的一份关于“云南水电消纳问题”的报告具体分析了“弃水”的主要原因,除了部分电站比原计划提前投产外,第二个原因就是“风电等新能源也进入了集中投产的高峰时段,2013年将投产约156万千瓦的新能源,进一步挤占了汛期水电发电空间,造成约18亿度的弃水电量。”
水电消纳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而火电则更是严重亏损。一位电网调度人士告诉记者,今年云南火电厂的日子“十分难过”。近年来,受市场需求下滑以及水电发电增长较快等因素的影响,云南省火电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急剧下滑。
“火电企业闹得很凶,国家能源局云南监管办预计今年的火电利用小时数可能只有2400,远低于全国火电设备4540的平均利用小时,火电企业巨额亏损的局面难以改观。”上述电网调度人士说,“以往是水火发电,现在是水火风发电,火电发展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电源发展迫切需要统筹
“说到底,还是云南能源如何统筹发展的问题。”多位专家认为,云南省能源资源丰富,却无法有效整合,“还是利益固化的老生常谈。”
据了解,云南水电标杆电价为0.222元,是全国电价最低的几个省份之一。云南省希望借助水电资源,在当地大力布局高耗能产业,这也是云南省业内人士早已耳闻的事情。
“发展水电无可厚非,但相关政府部门必须在统筹规划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说,“水火风争市场的问题应该得到更好解决。”
“目前跨区输电容量不足,风电市场小,水电、火电、风电在并网时发生矛盾的情况的确一定程度存在,上网风电多了以后,可能会影响电网企业对火电、水电等的接受。”一位行业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但他同时告诉记者,可再生能源发展并不意味着火电没有发展空间,将要面临整体亏损。“火电依然是主力电源,同时是很好的调峰电源,国家应该在政策上予以保障,比如调整标杆电价机制,或者是实行两部制电价。”
“能源统筹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加强的重点,相关政府部门完全可以在补偿机制、配套政策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多位专家表示。
下一篇:2014 节能环保走进“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