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
行业新闻
告别无电 让生活更美好
发布时间:2015-07-23 09:12 来源:华电国威
  电,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基础。
  没有电的生产、生活是原始的、落后的。不要说看电视、用电脑,使用电动工具和新兴的电子产品,甚至连夜晚的照明也还是点灯燃油。
  然而,世界银行2015年5月所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全球无电人口仍然占世界人口的七分之一。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承诺,今年要“力争让最后20多万无电人口都能用上电”。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今年6月底,国家电网公司采取电网延伸和光伏独立供电等方式,终于为经营区域内山大沟深、偏僻边远、居住分散的无电地区送去了电力,输入了光明,使那里的人们彻底告别了无电的生活。
  这一艰巨任务的提前完成,是公司攻坚克难,顽强拼搏的结果。这不仅是中国电力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也是中国全面步入小康社会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播撒希望之光
 
1998年以来,我国以电网覆盖和延伸的方式,先后解决了3600多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2013年3月,国家能源局制定印发《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三年行动计划(2013年~2015年)》,提出到2015年年底,全国273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必须得到全部解决,其中以电网延伸方式解决154万人用电,以光伏独立供电方式解决119万人用电。通电工程项目合计583个,总投资达294亿元。
  这273万无电人口,大部分都集中在公司经营区域内的四川、青海、新疆、西藏、甘肃5省(自治区)。
  2013年6月,国家电网公司与这5省(区)政府签订了共同加快推进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的协议。其中,公司负责解决42.9万无电户176万无电人口的通电问题。而在部分条件最恶劣、环境最艰苦的地区,大电网输配电并不具备条件,则采取光伏分散供电的方式实现通电。
  “随着工程的持续推进,剩下的,都是最难啃的骨头。”公司农电部负责人表示,无电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最偏远的地区。由于地域辽阔,居住分散,自然条件太差,交通十分不便,工程投资大,施工难度大,解决用电问题难上加难。
  “山高、路险、沟深、水急”基本上是所有无电区自然面貌的真实写照,而“人拉、肩扛、牲畜驮”,也是施工现场的常规动作。在四川甘孜无电地区施工建设中,35千伏的沙冲项目需要穿越17公里高山原始森林,除了两三基铁塔离公路比较近外,其余全部都是陡峭的羊肠山道,所有的材料运送都要靠马帮完成。开工后,由于条件太艰苦,道路太危险,先后换了14批马队。无电地区自然环境恶劣、运输条件艰苦,因此,当地电力建设造价也连续翻番。但正如公司董事长刘振亚所言,解决无电人口供电问题,是公司重要的社会责任,是推进电力服务,促进民生改善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难度再大,也要迎难而上。2014年,公司加快推进无电地区电力工程建设步伐,通过大电网延伸和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新能源等方式,全年共为21.4万无电户86.6万无电人口解决了通电问题,还解决了10个县域电网孤网运行问题,国网新疆、甘肃、青海电力提前一年完成国家无电地区通电3年行动计划任务。2014年11月20日,国家“十二五”支持西藏重大建设项目川藏联网工程的投运,西藏昌都地区结束了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近50万人口的用电问题得以解决。
  2015年6月,随着国网四川电力无电地区建设的顺利完工,国家电网公司提前完成既定任务。
  尽管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远比想象得要困难得多,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通电后,上百万受益农牧民的未来生活和命运将由此发生历史性改变,这也使得这项工程的意义更为深远。
推动现代发展
 
1882年9月的一个下午,托马斯•爱迪生走进J.P.摩根位于华尔街的办公室,按动了人类进入电力时代的开关,同时也开启了人类生产、生活的现代化进程。
  时至今日,电力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电,既是生产要素,也是生活要素,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现代文明和小康生活的重要标志。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由于受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在我国偏远山区、牧区和岛屿等地,曾经长期没有解决用电问题,严重制约着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解决无电地区用电问题已经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这些远在山区、牧区、岛屿的无电地区与外界生产、生活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2014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而在无电地区这一数字却不足千元。当各地乡村牧区都在发展特色经济,农牧民生活开始奔小康的时候,无电地区生产水平依然原地踏步,还是畜拉人扛种庄稼,水车浇地驴拉磨,条件稍好些的地方使用抽水机也得靠柴油机带动,成本高,效率低。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认为,发电量和GDP指数、科技创新力等三个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标准,而发电量是比GDP更为有效的衡量指标。“如果说GDP是经济学最大的发明,发电技术就是迄今为止工业革命应用最广泛的发明,没有发电量就意味着没有现代化技术和现代化因素。”消除无电地区,带去的不仅是光明,更是实现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无电地区通电,为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曾经刀耕火种、烧柴燃粪的生产、生活将得到彻底改变;曾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封闭而单调的日子也将逐步发生变化。脱粒机、剁草机、磨面机等机械渐渐进入农牧户,既减轻了劳动强度,还提高了劳动效率;电视、电话、电脑也有了用武之地,既能增长见识,也能调剂生活。
  无电地区通电,为我国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近年来,随着各种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地区发展差距正逐步缩小,但相对差距依然存在,无电地区的发展尤为滞后,这些地方的现代经济发展甚至还没有起步。解决无电地区通电问题,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也将为这些区域经济发展或得内生增长动力提供基础。
  因为通了电,原本要撤资的浙江商人黄争盾又回到了新疆乌恰县,开办了矿业公司,还招聘了当地农牧民;因为通了电,青海互助县的农民李生录甩掉了“羊倌”的帽子,办起了农家乐;因为通了电,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日木图能坐在自家毡房里,和远在外地上学的女儿通过电脑视频聊天了??
  新疆自治区党校副教授李丹对通电后的变化感到十分惊喜:“当农牧民打开电灯的那一刹那,外面世界的精彩离他们已不再遥远。电力带给当地人生活的便利,让农牧民离现代文明更近了,群众有了致富的希望和追求,生活的稳定必然带来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如今,源源不断的电流正越过千山万水,送入无电地区的千家万户,在为他们驱赶黑暗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点亮了他们发展的希望,让他们的生活从此更美好。
<